“人才兴,则企业兴”,这是湖州太平微特电机有限公司一直以来奉行的原则。“当代企业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唯有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才能在强手如林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和竞争力。”太平电机的董事长徐新荣如是说,在他看来,人才就是企业的未来。
早在2000年,太平电机就制定了一套内部员工与专业院所共同培养人才的制度,当时派了员工施文美进入西安微特电机研究所进行学习。在研究所里,施文美专注于微特电机的设计、研发、制造工艺,和导师一起完成的交直流串激电动机被列入国家“863”计划。之后她又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研究院所进行深造,成功完成了S261电机等多项电机的研发。现在,施文美已经从一名普通的嵌线工人成长为省第五届“金锤奖”得主。这不仅是她个人的荣誉,更是太平电机人才培养计划的成功表现。
经过10多年的摸索,太平电机形成了一套健全的人才培育体制。刚入职的新员工,公司按照其技术水平及岗位调度情况,制定培训方案,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操作规范、企业文化、个人思想道德等多方面培训,在员工基本掌握岗位技能的基础上,再根据表现与意愿进行最终定岗。对于内部研究人员,公司也定期提供高技术研发专家、高技术管理专家的培训,为公司发展提供更多技术支撑。此外,行政人员、销售代表、客服专员等员工,太平电机同样提供了多种培训渠道,为公司的行政改革以及精细化管理提供了管理基础。
太平电机重视高新人才的培养,只要有能力,太平电机就会提供更大的舞台。 2009年,公司聘用了硕士研究生袁卫华,填补了公司高新技术人才的空缺。作为重点栽培对象,袁卫华参加了公司内部不良品处理的培训,参加了德国柏林线圈、绝缘材料及电器制造展CWIEME等各种大型国际展会与培训……多方面的培养,让袁卫华更好地拓展了视野,开阔了思路,为各种电机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专业的员工培训,充实了岗位技能;人才的引进,增强了研发技术;“双证制”的学习,提高了全体员工的文化水平。 2011年,从沈阳理工大学重点引进的于教授,就让太平电机尝到了更多甜头。于教授协同研发人员和一线员工,对多项生产技术进行改造,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 2012年10月,在于教授的建议下,太平电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例会制度,生产问题、行政管理措施、销售服务构思、技术改进方案都在例会中得到了充分落实。公司朝着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专业人才的引进,不仅带来了专业知识和成功经验,同时也提高了员工的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目前,太平电机已经成功申报2项发明****, 9项实用新型****, 28项外观****,《年产40万台/套节能高效交流伺服同步电机系统技术改造项目》也正式列入国家发改委投资性产业计划项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