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战斗机、运-20运输机和长征五号火箭的出现,还标志着中国在相关领域已经进入了国际同行“第一集团”阵营。
在本届珠海航展参观期间,记者深切感受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工业制造能力的全面进步,中国的航空航天产业正在酝酿“井喷”式的跃升,未来可望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已独立研制出自己的第四代战斗机、大型运输机、多型预警机、支线客机、干线客机,等等。歼-20战斗机、运-20运输机和长征五号火箭的出现,还标志着中国在相关领域已经进入了国际同行“第一集团”阵营。与过去“一穷二白”的起点相比,让人不禁有“天翻地覆慨而慷”之感。
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既是航空人、航天人长期努力的结果,也是整个国家进步发展的体现。航空与航天都处于工业、科技“金字塔”的顶端,需要厚实的地基。以研制先进战斗机为例,其既涉及发动机、空气动力、材料、电子、计算机等诸多学科,还对一国的工业基本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翱翔于天际的歼-20、运-20们,是以整个国家的工业科技之力推举升空的。
正是在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力争实现“弯道超车”的过程中,中国的航空航天产品已经深入国际市场竞争,并逐步形成品牌效应、体系效应。从战斗机、教练机、无人机,到卫星、火箭商用发射、导航服务等,已能满足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全面需求。与此相应,在此次航展上,多家中国大型企业的宣传语都提及“完整解决方案”一词。如果说此前中国在铁路、通信、电力等行业的“走出去”,是为亟待发展基础设施的国家提供完整的交通、通信和供电解决方案;那么如今中国企业也可为对象国提供完整的航空运输、卫星应用解决方案,为需要维护自身主权的国家提供完整的防务体系解决方案。
作为一个经济体,中国有庞大的国内市场,有数以百万计的工程师、程序员、熟练技工,有门类齐全、上下游兼备的完整产业链,这都是发展战略产业的重要禀赋与优势。正如已经跨洋出海的铁路、通信、电力等行业那样,只要继续坚持创新发展,力促产业升级,中国的航空航天产业未来必将成为“中国制造”品牌的新亮点。
当然,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冷静。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国仍面临一些关键性的短板与不足。以航空领域为例,发动机“心脏病”问题亟待解决。虽然航空发动机研制周期长、投资大,克服这一障碍尚需时日,但今年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中航发)的成立,有望成为这一领域“新长征”的起点。如果将视野进一步放宽,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通用航空还有巨大潜力有待开发。如果能够依托广袤的国土、遍及各地的中小城市,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完全可以培育一个高质量的经济增长点。在这些方面,不仅需要科研技术的攻关,也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政策支持与配套。
当前,中国产业升级进入了“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如果能够突破“瓶颈”,就可以走入前方的广阔空间。届时,中国可以为世界提供的并不仅是单件产品,而是“成龙配套”的体系,是一个国家基础设施、工业制造、社会运行的完整解决方案,是一个国家“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完整解决方案。
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实现了国家的初步现代化,并使十几亿民众基本脱离了贫困。今后,中国将以自身现代化成果和经验,以“中国制造”为载体,带动更多国家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这将成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物质基础,也将是中国为国际社会所做的历史性贡献。
(原标题:航空航天:“中国制造”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