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热物理所成立于1980年,目前已建设成为应用基础与应用发展研究有机结合的战略高技术基地型研究所。研究所现有职工174名,科研人员147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25人,副研究员40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67名。具有国家“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与硕士学位和环境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国家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在站博士后6人,在读博士生89人,硕士生98人。
工程热物理所始终注意根据国家需求调整科研领域和方向,建所以来,在科研领域和方向上有过两次重大战略调整,即从航空动力向能源与动力(20世纪80年代初)、从能源与动力向能源、动力、环境(20世纪90年代初)的调整。围绕能源、动力、环境这三大领域,逐步凝练了洁净煤碳联产技术、先进燃烧技术、传热传质技术、航空航天热物理和总能系统及可再生能源五个研究领域和方向,并取得了一系列有目共睹的成绩,如:三元流动理论的建立与发展、全三维粘性定常和非定常叶轮机械内部流动研究与设计系统研究、总能系统和新型能源动力系统研究、洁净高效燃烧、常规和超常条件传热传质等。建所以来获得国家级三等和院部级二等奖以上共40多项,国家级四等和院部级三等奖以上近50项。
研究所一贯注重科研成果转化工作。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的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工作,以1996年75吨/小时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完善化为标志,完成了基础性研究、工业示范、产业化这一高技术研究与发展的历程,为推动我国循环流化床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目前正在以锅炉的大型化和高参数为目标开展攻关;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国产汽轮机通流改造技术和产业化是通过新的运行体制将研究所长期在叶轮机械气动热力学研究方面的成果成功运用到工业领域的例子,基础性研究成果实现了产业化;“九五”期间开始部署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置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开发,标志着研究所在环境领域的新发展,研究成果已在国内数个大中城市实施产业化推广。
2006年,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的科研工作又上一个新台阶,全年完成并结题项目40个,新争取项目28项,其中主持863重大专项1项,863专题课题6项,973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新签横向合同(地方、高校、企业、国际合作等)15项;争取科研经费近亿元,创历史新高。
2006年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共申报国家发明****29项,实用新型12项,软件1项。授权发明****3项,授权实用新型12项。全年共发表论文276篇,其中在国外杂志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文章61篇,有近30篇被SCI收录,185篇被EI收录。出版专著2本。由徐建中院士等人参加的“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气动热力学重大基础问题研究”,研究开发的短周期对转涡轮试验台顺利通过专家组的验收,获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2006年,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多项科研任务取得了重大突破:完成山东兖矿集团60MWe级发电及24万吨甲醇/年联产系统示范工程项目,到2007年1月已累计安全运行6000多小时,取得经济效益约3亿元,相关研究成果通过了863专家组的验收及成果鉴定;完成480吨/时(150WM)超高压再热循环流化床锅炉改造项目,研究成果于2006年4月顺利通过国家级专家组鉴定。与清华大学联合申报的国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60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技术与性能研究”顺利通过评审并启动。与电工学研究所联合申报了国家“十一五”863重大项目“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及系统示范”顺利通过专家组评审,我所承担的“风力负荷测试平台建设”已经启动。
2006年,研究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一步促进了研究所的改革和发展。
在组织结构上进行了有效调整,将原有的十四个课题组有机整合为四个实验室,即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及重型燃气轮机、先进燃烧技术、航天航空动力系统、总能系统和可再生能源四个实验室,达到了积聚科研力量、提高承担国家重大项目能力、促进学科建设的目的。
顺利通过了院对ARP项目一期任务的验收;顺利通过了二级保密资格认证;全面启动了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了规章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完成了机关管理部门的新一轮的岗位设置、职责调整和人员聘用。
2006年,研究所国际合作与交流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年来访20人次,出访49人次,其中参加国际学术会议42人次,承担实质性国际合作项目2项。
挂靠研究所的学会有《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和《北京工程热物理学会》。主办刊物为《工程热物理学报》、《热科学学报》(英文版)。
地址: 中国北京北四环西路11号
邮政编码: 100080
邮件地址:iet@mail.etp.ac.cn
联系电话: 010-6255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