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记者获悉,长庆油田的张矿生、吴正、杨义兴3人入选2024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名单。这是长庆油田深入落实人才强企战略举措的生动注脚。
作为我国油气增储上产的主力军,长庆油田践行“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坚持立足长远、系统谋划、综合施策,分类分级培育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构建起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全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方阵。
2024年,长庆油田在科技人才和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实现多点突破:1人入选中华全国总工会大国工匠培育对象名单,12人入选甘肃省、陕西省省级人才计划,11人被评为集团公司技术能手,20人入选集团公司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高技能人才占比较“十四五”初期提升了10个百分点。
科创引领
打造油气勘探“最强大脑”
在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藏开发这一世界级难题面前,长庆油田筑巢引凤,搭建起“国家级实验室+创新团队”的双轮驱动体系。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作为国内唯一围绕低渗透油气田开展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及成果转化的国家工程实验室,通过“基础性、机理性、原创性”研究,目前已创新发展4项重大理论、攻关突破8大关键技术壁垒,研发的6项特色新装备、新工具、新材料填补国内空白,支撑起重大专项实施,推动技术创新成果在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储量、产量增长中实现产业化应用。
长庆油田高度重视科技人才的长期培养与跟踪补强,聚焦“高精尖缺”领域,着力打造“立得住、叫得响”的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将企业级技术专家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实施“人才+项目”培养模式,集中优质资源助力技术攻关。同时,推进选才育才“千人工程”,实施科技领军人才个性化培养、跟踪式培育模式。在清华大学举办“科技领军人才创新研修班”,组建6个公司级、18个二级单位级创新团队,为人才成长“架桥铺路”,形成“基础研究—技术突破—产业转化”的创新闭环。
长庆油田气田开发地质首席专家吴正和其领衔的科研团队便是典型。吴正先后组织和参与了30多项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形成了低渗-致密气藏富集区筛选与开发系列技术,论证气井井位1.3万余口,为长庆油田500亿立方米大气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匠心传承
锻造能源铁军“金字招牌”
长庆油田聚焦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突出创新创效,全力打造本领扎实、能力过硬的石油铁军。
在油气生产一线,新时代工匠精神正迸发强大能量。集团公司井下作业技能专家杨义兴聚焦解决一线生产难题,研发的“修井现场废液回收装置”“修井现场自动化消防”属国内同行业首创,不仅提升了作业自动化水平和作业效率,而且大幅降低了安全风险。
为进一步激发技能人才的创新创效热情,长庆油田设立技能人才创新基金,已评选孵化基金项目56个,5项成果斩获集团公司一线创新成果奖。同时,长庆油田制定大国工匠培育方案、长庆工匠评选管理办法等,整合高技能人才成立技能专家协会,将杨义兴技能专家工作室上移,与长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共建共享,按照“1+X”模式扩展专业面,发挥“技能+技术”联合攻关优势,带动技能人才参与国家重点专项、集团公司前瞻性战略性攻关项目。杨义兴领衔的工作室被授予“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杨义兴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等称号,成为行业标杆。
为破解技能人才“师带徒”传统模式的局限,长庆油田创新构建“双师制”培养体系,将基层班站长培养成为“工程师+技师”复合型人才,不断壮大基层一线技能骨干力量。在数字化运维、智能开发等新赛道,通过承办国家级、集团公司级等高水平技术技能竞赛,“以赛促训、赛训结合”,培育出一批全国技术能手、国家级大赛金牌得主等行业标兵。这支基本功扎实、专业水平精湛、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技能大军,正成为保障长庆油气稳产的中坚力量。
制度破冰
构建人才成长“生态雨林”
面对能源行业转型大考,长庆油田推行更具前瞻性的人才制度供给体系。建立“纵向发展+横向互通”的职业发展通道,破除专业技术与技能操作序列壁垒,对管理能力突出、技术功底过硬的优秀班站长,在技能等级晋升、高技能人才选拔等方面予以倾斜,实现优秀人才跨序列发展。
长庆油田通过举办技能领军人才研修班、后备技能专家能力提升培训班,选派优秀高技能人才出国学习、赴知名高校拓展、参加跨企业交流等,为人才提供全方位成长空间。同时,全面落实国家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深入实施“技能晋级计划”“技能提升三年行动”,持续为企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顶层设计的持续优化带来显著成效:2024年,长庆油田设置首批科技成果转化创效项目17项,全年科技成果转化创效达9.3亿元。人才红利释放出的强大动能,助推长庆油田连续5年刷新国内油气田产量当量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