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京市印发《中国制造2025南京市实施方案(2015—2017)》。方案强调:紧紧围绕“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南京”这一根本目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先进制造业高端化、国际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打造南京产业升级版,全力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今年两会上,“中国制造2025”上升为国家战略,《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业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可以说,“南京方案”是对国家行动计划与省行动纲要的全面对接,也是对我市制造业发展战略的一次系统梳理,进一步明确了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于南京制造业未来发展,这是一张至关重要的路线图。
南京是传统制造业大市,化工、钢铁、汽车等行业占主导地位,经济结构偏重。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中国制造业的缩影,因此上至“2025战略”,下至“南京方案”,其核心都是变“制造”为“智造”,是一部“智造业”规划。这个“智”体现在多个方面,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顺应“互联网 ”发展趋势,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充分发挥南京的科教人才优势,促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等等。事实上,无论是工业4.0或“互联网 ”,无论是传统产业升级转型还是挖掘经济增长点,只有以“智”为核,把创新贯彻始终,才能激发活力,驱动整个产业前行。
虽然在“智造”上刚刚起步,但近年来南京大力布局科技创新与软件信息产业,为“制造大市”走向“制造强市”打下良好基础。去年开通的宁天城际,几乎全部由南京轨道交通产业自主研发;老牌国企南钢早已完成了内部的信息化流程再造;雨润在电商领域步步为营,在发展农业“全产业链”的基础上,打造了国内最大的农牧电商平台……越来越多的南京制造业企业在抢抓机遇,主动向“智能工厂”转型。2014年,我市先进制造业合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890.61亿元,增长9.3%,占全部工业的44.5%,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不过,尽管成绩不俗,仍有许多短板亟待突破。例如,我们坐拥雄厚的科教资源,产学研结合却还不够紧密,存在断点,导致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脱节,资源浪费。又如,传统国企带动力不足,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尚未充分激发。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把握好政策导向与市场培育的关系,尽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链条。“南京方案”画好了路线图,后面实施效果如何,还有赖于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具体举措。从财税政策到人才教育,从企业融资到科研孵化,都需要在关键环节把住方向、重点突破、务求实效。我们相信,三年磨一剑,南京制造必将踏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