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一些有南安背景的外地阀门企业也纷纷返乡。比如,布局全国市场的沪航科技集团。70后企业家陈思良,这位从溪美走出去的企业家,带着满腔热血回到家乡,为南安阀门企业打造品牌、转型升级提供绝佳的样本。
从卖阀门到“晋金供水”供应商
相较其他穷苦出身的同龄人,陈思良算是比较幸运的,自幼家境优渥,少吃了许多苦,也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
上世纪90年代初,陈思良在完成学业后前往山东济南开店卖阀门。因为缺乏经验,创业首战遭遇“滑铁卢”,坚持了5年,这家店最终还是赔了钱。回到南安后,他把目光转向石材行业,做起了金刚石锯片,这一次他成功了,虽然只是小赚一把,对自己却是莫大的激励。
“1999年至2000年间,南安的阀门行业处于低谷时期,很多人都说阀门要去浙江买,南安做的没什么看头。”这时陈思良停掉了锯片生意,将所有积蓄投向阀门老本行,这一次,他要自己生产阀门。为此,陈思良特地到外地“取经”,结合之前阀门销售的经验,再次进军阀门领域。
“2000年至2003年,我们纯粹在做产品,每一个阀门质量都无可挑剔。3年后,当我们把打造自己的品牌付诸实施时,遇到不少挫折,当时阀门在南安很难打出品牌,一来是没有高端产品,二来是一两种产品根本就打不了品牌,而且也没有资质。”尽管如此,陈思良并没有放弃这个品牌梦。
发展至今,沪航品牌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今年8月5日,“晋金供水”关键阀门由沪航科技集团提供,便是企业品牌最佳的注脚。
紧抓核心技术往服务商转型
“能够为‘晋金供水’提供控制阀,这是沪航人的骄傲,也是沪航智造的骄傲。”陈思良在接受采访时激动地说,而这也是企业多年品牌积淀的结果。
为了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沪航严格把控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性能,早在2011年,沪航便投建了福建省第一座动态水力性能检测中心,该中心能够对给排水类阀门产品提供机械性能和水力性能的全面检测。有了这个检测中心,沪航的每一件产品都能在客户眼前当场进行检测。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石,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组建了一支过硬的研发团队。2009年,公司便聘请国内给排水行业专家虞之日任总工程师。”陈思良告诉记者,在产学研合作上,沪航与兰州理工大学等多家院校达成合作关系。2017年,双方还成立了兰州理工大学-沪航科技集团阀门技术研发中心,致力于科技型产品的研发,推动产业关键技术升级。
核心技术就是生产力。沪航科技集团现有员工6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5名,高级工程师23名、专业管理人员110多人,拥有一支超20年从业经验的阀门销售与技术服务工程师团队。在团队的努力下,取得了累累硕果,据统计,沪航已取得了百项****,产品先后荣获全国获奖工程供应商“广厦奖”“鲁班奖”“詹天佑奖”。
作为一家专注节能、智控、卫生、安全的阀门生产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沪航一直在谋求转型升级,走上了一条从卖产品到卖整体解决方案的探索之路。
陈思良介绍,近年来,沪航从建筑楼宇相关阀门生产逐步布局为水利工程、市政、水厂、地下管网建设提供阀门产品,迎合了国家的建设需求。随着自来水厂节能改造及国家地下管网建设投入越来越大,他们在全国的销售商网点达到了100多个。
依托品牌将产品打入央企大工程
在狠抓技术、质量的同时,陈思良也在加强品牌、团队和文化建设,提高销售,因为他深知这些都事关企业发展大局。
在行业并不景气的情况下,沪航近年营业额表现不俗,这与他们“双管齐下”的销售模式:中间商销售和公司直销有关。
“为了进一步打开市场,2013年沪航大胆革新,一方面强化中间商销售服务能力,布局全国,设立技术服务中心,为客户提供售前、售中及售后的一条龙服务;另一方面创建直销模式。”这些创举让沪航的销售节节攀升,即使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依然一路飘红。陈思良坦言,“很多人觉得现在行业下滑,生意不好做,但我们并不觉得难做。相反,我觉得一切才刚刚开始。别人不好做,而我们好做,这才说明了我们的实力”。
这位企业当家人所说的实力体现在4个方面:有自主品牌、有拳头产品、产品齐全、服务到位。因此,沪航将产品成功打入万达集团、宝龙集团、中铁建工以及其他央企工程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在相继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建省知识产业优势企业”“福建省科技型企业”等称号之时,沪航还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建设,在行业中掌握话语权。“努力将沪航品牌打造国际一流的中国阀门品牌。”这是陈思良的初心,也是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