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海外专家研发的新产品

洋专家达利欧在公司测试产品
8日,骄阳似火。
位于瑞安城区开发区大道2666号的瑞立集团厂区,多了几幢新建厂房。此次,瑞立集团在原有厂区建新厂房及配套17万平方米,接近原有厂房面积。这主要是该集团近两年业务高速发展,需要更多生产车间满足纷至沓来的海内外订单。
事实上,瑞立集团的快速增长动力源之一,就是前几年成功从海外引进了专家级的高端人才,带领集团在产品研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产品获得更多客户的认可。
海外引才多年有惊喜,专家级人才主动要来瑞安工作
说起引进海外人才,瑞立集团一直在持续总结和发展。
早在2004年,瑞立集团正在开发汽车ABS系统项目,相中了来自南非籍的皮特。当时,为能留住这个海外高端人才,瑞立集团给皮特租了高档住处,并在生活上给予很好的照顾,可是皮特及家人在瑞安没有自己的生活圈,在为瑞立集团完成项目后就离开了。
瑞立集团执行总经理余锦瑞说,皮特离职后,公司也做了总结,在引入国外高端人才时,要营造一个适合他们的生活圈。
2007年,瑞立集团在引入3名韩国籍专家从事动力转向泵项目研发时,不仅给他们配备专职的翻译,并尽可能为他们建立适合的生活圈,融入地方文化。2008年,来自欧洲知名汽配公司的吉恩和哈米德等人进一步扩大了在海外销售网络的布局。“公司引进吉恩和哈米德时,不只是两个人,还有他们的团队。”余锦瑞透露。
瑞立集团在一路引进海外人才中,也逐步获得业内一些高端人才的认可。
来自意大利蒲阿里就是慕名向瑞立集团伸出了“橄榄枝”。作为汽车制动领域的专家,蒲阿里对中国一直比较热爱和向往。要到瑞立集团工作,主要是看到中国汽车市场高速发展,想给自己更多的挑战。“蒲阿里给制动系统产品的轻量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参与了公司多个汽车电控产品项目的研发以及公司研发管理体系建设。”余锦瑞透露。
以才引才效果显著,企业喜添“省领军型创新团队”
与以往引进的海外人才不同,蒲阿里加盟瑞立集团后,50多岁的他基本上“扎根”瑞安,带领瑞立集团研发团队突破各种难关。“蒲阿里还在努力学汉语,要更好地融入中国。”余锦瑞说。
瑞立集团成功引入蒲阿里后,仍四处寻求海外专家级人才。在参加德国轨道交通展中,余锦瑞认识了轨道领域的意大利籍专家达利欧。已到退休年龄的达利欧看好中国市场,可又担心自己不适应中国生活。
在瑞立集团邀请达利欧到瑞安考察时,达利欧指着瑞立集团公司展厅的一款轨道阀类说:“这是我20多年前研发的产品。”此话增强了瑞立集团邀请达利欧加盟公司的决心,因为轨道交通相应产品是该公司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
如何说服达利欧前来?他们用蒲阿里在瑞安的生活、工作状况去打消达利欧的顾虑。2015年,达利欧正式加盟瑞立集团。
在来瑞立集团前,达利欧个人就拥有78项发明****,是一位重量级的专家型研发人才。很快,达利欧就着手为瑞立集团进一步组建研发团队,开发轨道车辆用无油风源系统,未来三年左右可成型。
余锦瑞透露,轨道车辆用无油风源系统中的核心基础部件无油空压机研发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也因此轨道车辆用无油风源系统研发创新团队获评“浙江省领军型创新团队”。目前温州获得此项荣誉还有浙江力邦合信智能制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主动安全系统创新团队,该团队和瑞立集团的轨道车辆用无油风源系统研发创新团队分别获得400万元和500万元的省科技经费专项资助。
研发投入逐年增加,瑞立产品已入高端汽车厂商视线
在瑞立集团产品展厅里,余锦瑞指着三款“电控空压机”说,这类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上,为宇通等国内新能源客车企业提供独家配套”。同时,瑞立集团也运用达利欧在轨道领域技术优势,将一些技术应用到汽车零部件的研发上,如无油空压机技术就已成功开发“汽车版产品”。
在引入蒲阿里和达利欧这两位“洋专家”后,瑞立集团充分认识到海外高端人才的重要性,目前仍在继续接洽不同领域的专家型人才。
现在,瑞立集团不仅有蒲阿里和达利欧这样研发领域的顶尖人才,也组建了人数近600人的研发团队。余锦瑞表示,公司还在拓展渠道,加快各层次研发人才的引进及培养。
在组建研发团队的同时,瑞立集团近几年的研发投入也在逐步加大。当然,瑞立集团在研发上的大投入,回报也是可期的。目前该公司汽配等产品不仅供应给60家国内知名汽车厂商,同时也进入国外汽车厂商的采购名录。余锦瑞透露,公司已进入德国一家高端汽车厂家的视线,对方已将公司作为其目录供应商展开考察。
随着瑞立集团在研发上更大的投入,在商用车制动系统领域的基础上,实现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轨道交通车辆关键部件等多个领域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来源:温州都市报
记者:郑俊杰实习生叶钊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