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加快推进能源价格改革的呼声由来已久,但受多重因素影响,能源价格改革一直引而未发。分析人士认为,当前“外冷内热”的复杂经济环境,使我国的宏观调控面临微妙局面,也为推行这一改革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改革刻不容缓
能源价格扭曲已经给我国的能源利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带来了严峻挑战,能源价格改革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能源价格大部分由政府制定或管制,价格形成机制未与国际接轨,能源价格普遍低于国际价格。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说,“国内能源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脱钩,造成高耗能产品的大量出口,等于在间接补贴世界,不符合我国的发展战略和开放战略。”偏低的能源价格还提高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了我国的贸易顺差,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由于长期以来能源价格不能充分反映能源供给与需求关系,能源价格偏低,进一步导致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刘元春表示,“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从高耗能向低耗能转变,必须提高能源的相对价格,改变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反映能源的稀缺性。”
同时,煤电油等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提高能源价格,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时机日渐成熟
2007年12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快资源价格改革步伐。
有关部门也曾多次表示要加快推进能源价格改革,但由于担心能源价格改革会推高通胀预期,推动物价进一步上涨,因此迟迟没有出台相应改革措施。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指出,“即使能源价格上涨可能会加大通货膨胀压力,能源价格改革也是必需的。”只要能源价格不涨,企业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兴趣就不大,节能减排就没有动力。
业内人士预计,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将会放缓,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也会下降。出口下降会导致总需求下降,物价上涨压力会相对变小。“到二季度,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可能会明朗,国内物价涨幅也可能回落,恰好是能源价格改革的好时机。”
此外,《能源法》有望在今年两会期间提交审议,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将会明确。“这些都有利于能源价格改革。”林伯强表示。
改革应循序渐进
如果推进煤电油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中长期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CPI一路走高的情况下,首先考虑的可能是能源价格改革对通胀的影响。”一位专家表示。
国家信息中心发展研究部战略规划处处长高辉清也建议,“能源价格改革要逐步推进,同时注重结构性调整。”
他表示,简单地与国际接轨可能会损害一部分消费者的利益,因此要充分考虑能源价格上涨对农民和其他低收入群体的影响,先改革工业领域的能源价格,后改革生活领域的能源价格,消费者价格补贴有助于解决社会公平问题。
专家建议,首先需要改革电力定价机制,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同时,提高成品油价格,改变原油、成品油价格倒挂现象。此外,适时改革资源税,提高能源使用成本。从长期来看,则需要实现市场化改革,允许民营资本、外资等进入能源生产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