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新界牌”水泵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对于大溪泵业集群来说,在今年的滚滚寒流到来以前,好消息接踵而至。千余家水泵生产企业因为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推动了自主创新能力,产品美誉度日益提升,出口形势一片大好。 “形势大好”的背后,是大溪镇众多水泵生产企业握指成拳,形成合力,以区域品牌助推转型升级,在这块“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将泵业集群演绎得风生水起。 曾经的弊端 水泵是大溪镇的优势产业,也是主导产业。采访中了解到,历经30年的发展,目前该镇共有水泵生产企业1000多家,已形成了以农用和家用水泵为主完整的产业链。其中小型水泵、小型空压机等产品出口量已超过全国总量的50%。 “我们不能只看到成绩。坦率地说,前几年,大溪泵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弊端。”新界泵业董事长兼总经理许敏田感慨地说。 许敏田告诉记者,传统的“低、小、散”生产模式,导致产品技术层次偏低,创新能力不高,生产规模与国际企业存在较大差距。由于产品使用领域主要是农业灌溉、农村和家庭等,只要水泵能转、能抽得上水就可以了,基本上不存在技术准入门槛。 这一状况引发的结果是,大溪泵业产品整体上附加值较低,利润空间十分有限。“前几年,我们的水泵虽然在全国同类型产品中占据了一半左右的市场份额,但大部分水泵销售价格都以10元、100元和1000元级计算,万元以上的水泵十分缺乏。”大溪镇工办的一位同志说。 叶长华是当地一家小型企业的老板。他坦言,加工一只叶轮,毛利0.1元,加工一个密封垫片,毛利只有0.01元。 准入门槛低,造成了众多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于是,泵类产品重复生产、跟踪模仿、互相压价的现象,一度愈演愈烈。 阵痛后的生死抉择 于是,如何实现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成了大溪泵业的“生死抉择”。 “创优、创牌”成了自我救赎的一剂良方。作为中国农用水泵龙头企业的新界泵业,成为大溪第一家上市企业。其成功的秘诀在于有机运用信息化技术和先进加工技术,从根本上提升了产品的工艺水平,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管理水平,从而进一步稳固和拓展了市场份额。 “我们需要一个整体的品牌。”大溪镇党委书记陈敏华说,最近几年,大溪的做法是,以龙头企业带动区域品牌,再以区域品牌带动二线、三线企业,进而推动整个泵业实现转型升级。 为此,当地泵业协会“打冲锋”,一项涉及全镇泵业企业的“水泵创浙江区域名牌”活动拉开了帷幕。 企业的积极活动,加上专家的意见,最终汇集成了一份《区域品牌推广使用和监督管理办法》草案。 政府部门迅速跟进,提出了“夯实产业质量基础,建立质量技术公共服务体系,升华产业品牌美誉度,提升泵业质量竞争力”的方针。 泵业龙头企业义无反顾地担当起了品牌闯市场的“先锋官”角色,其中包括新界泵业、东音泵业等大企业。于是,不少中小企业积极跟进,为的就是打响整个区域品牌的知名度。 转型升级结出硕果 年关将近,大福泵业、新界泵业、东音泵业等企业,订单一份接一份地从各地飞来,工人们开足马力生产。而友力电机泵业生产的QDX型水泵、WZB型自吸泵等产品,全都贴上了浙江区域名牌标志,一车车地往外运。 这是记者在大溪看到的喜人景象。众多泵业尽管产品各有特色,但因为实施“名牌战略”,它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标志——浙江区域名牌。 “想获得这块牌子,并不容易。”大溪镇工办负责人列出了一长串的准入条件:企业具有完善的检测体系;年销售额达5000万元以上;产品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标准化管理体系健全…… “这个水泵不用电。”泰福泵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宜文指着一台太阳能水泵告诉记者。 记者发现,眼前的这台水泵不像水泵,更像一个遮阳篷。陈宜文介绍,太阳能水泵价格是普通水泵的七八倍,可广泛应用于生活用水、农业灌溉、林业浇灌、沙漠治理、草原畜牧、海岛供水、水处理工程等。 特别让人欣喜的是,目前,在大溪镇泵业集群中,像泰福这样成功研发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并非少数,而且多家企业还凭借自身实力,参与了17项国际、国家等各类泵业标准的修订、制订工作。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泵阀网”的所有资讯,版权均属中国泵阀网所有,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泵阀网,http://www.zgbfw.com。违者必追。 2、本网转载并注明其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