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十多年来的工程实践和技术创新成果,我们有充分的信心能够实现高端阀门的国产化替代。”五洲阀门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汪春臣的这句话,道出了一位技术工作者最朴实的追求。在五一劳动节前夕,记者走进五洲阀门,近距离感受这位区劳模如何用“求知若饥,虚心若愚”的座右铭,书写中国阀门行业的创新篇章。

突破技术壁垒的“阀门匠人”
初见汪春臣时,他正在陪同客户委托的第三方检查人员开展现场审核。从原材料仓库到生产车间,他全程细致讲解工作流程,对检查人员提出的编号规则、生产工艺等问题对答如流,展现出扎实的专业功底。翻开汪春臣的工作笔记,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技术参数和实验数据。其中一页特别引人注目:上面详细记载着“超高压大口径全焊接球阀”的研发历程,这个阀门应用于国家能源大动脉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研发任务难度极高,要求极其苛刻。在研发“超高压大口径全焊接球阀”的过程中,汪春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56寸的超大口径阀门,与48寸大口径的阀门比较,虽然看起来差不多,但是管道内的压力从10兆帕提升到了15兆帕。”这对阀门密封性能和结构强度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不仅仅是尺寸的简单放大。”汪春臣解释道,“天然气管道中的极端工况带来了更多难题。”密封系统不仅要承受高压冲击,应对气体压缩结冰形成的冰晶割伤,更要保障30年长期运行的可靠性。更困难的是制造工艺的突破。随着钢材厚度的增加,焊接工艺变得异常复杂。在“超高压大口径全焊接球阀”的制造过程中,最关键的挑战之一就是处理厚达一两百毫米的巨型焊缝。“这种超厚焊缝必须采用多层多道焊接工艺,整个焊接过程需要连续作业48小时不间断。”汪春臣解释道。然而,长时间的高温焊接环境会导致高分子密封材料发生热变形,进而影响密封性能。“我们必须在热输入量、焊材选择、焊剂配比等方面反复试验,”汪春臣回忆道,“每一道焊缝都需要精确控制,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密封失效。”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历时两年多,汪春臣团队才将该阀门的生产技术牢牢掌握。2019年12月2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在两国元首的指令下,正式投产通气。中方打开的那个阀门,就是这款出自五洲阀门的“超高压大口径全焊接球阀”。“在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中,我们公司的阀门在黑河-上海天然气管道主干线的占比达到40%,”汪春臣介绍,“它的成功研发,意味着我们不再受制于人。”

培育创新团队的“领路人”
“公司发展肯定要走科技道路。”这是汪春臣始终坚持的理念。2005年加入五洲阀门时,面对仅有两三人的研发团队,他深知人才建设的重要性。经过二十年的精心培育,如今已打造出一支二十多人的专业研发团队。在公司办公室主任程才平看来:“汪总既是技术专家,又是管理能手。”在团队建设上,他推行“老带新”轮岗制度,让新员工深入车间、技术等部门实践学习,全面掌握生产流程。“给年轻人自由发挥的空间,”他说,“要允许年轻人犯错,也要引导他们在错误中成长,在实践中进步。”在汪春臣的带领下,团队平均每年完成2-3个新产品的研发任务,并承担多项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为持续提升团队实力,汪春臣积极拓展校企合作。他先后从兰州理工大学阀门专业引进三批专业人才,去年更成功招募一位博士加入团队。“团队的力量远大于个人,”汪春臣说,“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攻克技术难关。”五洲阀门技术部郑益丰与汪春臣共事二十余载,他对汪春臣的评价很高:“汪总待人包容,在新产品研发上总能给出关键建议,更亲自参与技术培训,大家都受益匪浅。”在汪春臣的带领下,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他们研发的“航空航天用双瓣调节蝶阀”“超高压大口径全焊接球阀”等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成功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这些创新成果先后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等多项荣誉。目前,汪春臣正带领团队向氢能管道阀门、“大口径超低温阀”等新领域进军。作为一名党员,他始终坚持冲锋在前,通过定期组织技术交流,形成了“党员带头、全员创新”的团队氛围。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团队累计开发50余种新产品,取得发明****18项、实用新型****29项,主持和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10余项,为中国阀门行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践行劳模精神的“实干家”
“劳模精神在我理解就是带头作用。”汪春臣说,“带领团队发展壮大、带头研发技术创新、深度挖掘先进技术。”在他看来,劳模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在公司的车间里、会议室里,总能看到他的身影——或俯身检查阀门焊缝,或与团队讨论技术细节。对他而言,劳模称号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作为总工程师,汪春臣对阀门技术的钻研近乎痴迷,说起阀门,他眼神中都是发着光。他不仅精通各类阀门的原理、结构、材料及工艺特性,更全面负责公司产品设计和开发的全过程管理。荣誉墙上,温州市“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温州市“高水平创新团队”领衔人等称号熠熠生辉,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阀门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阀门分会专家、中国石油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温州科技专家库专家等身份更是行业对他的认可。是荣誉也是责任,汪春臣是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航空航天专用装备与关键器件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第一负责人,2025年度“尖兵”“领雁”科技计划项目负责人,温州市科研项目市卡脖子项目第一负责人。每一个头衔背后,都是夜以继日的攻坚。五一劳动节前夕,汪春臣依然忙碌。他正在为氢能管道阀门的工艺验证实验做准备。“氢气易燃易渗透,对材料要求极高,这是新的挑战。”他说,“但越是难啃的骨头,越要迎难而上!”汪春臣的故事,是千千万万劳动者的缩影。他们日复一日地在车间里忙碌,用专业和专注诠释着“工匠精神”的真谛。在这个属于劳动者的节日里,我们致敬每一位像汪春臣这样的奋斗者——他们以匠心致初心,以实干铸辉煌,用实际行动证明:劳动最光荣,创新最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