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运河(国家)广告产业园

大运河文化节

城北银泰城

运河中央公园效果图

运河梦剪纸展

后横港河

万达广场效果图

运河龙舟赛

拱墅,曾经是杭州市的工业摇篮,在由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过程中,拱墅以转型升级为引擎来实现城市功能之变、经济发展方式之变、民生改善之变。
即将过去的2013年,拱墅关停并转了一大批高排放、高污染工业企业,创新推出“河长制”、消除“黑臭河”等清水治污新举措,后横港河成了“能游泳的河”,“美丽拱墅”正在成为美丽杭州建设的一个样本;
杭州运河国家广告产业园正式授牌,杭州智慧信息产业园开建,创新驱动的步伐越迈越快,随着杭州银泰城等一批城市综合体的试营业,万达广场、绿地中央广场等一批大体量商业的开建,运河商圈不断升温,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今天召开的拱墅区委六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拱墅区提出拱墅将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和省、市委全会精神为指导,全力打造产城融合发展先行区、服务业成长第一区、运河文化展示区、美丽杭州实践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回眸2013: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稳中有进良好态势
2013主要经济指标: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5亿元,增长8.2%;地方财政收入55.5亿元,增长7.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增长2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7亿元,增长12%;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完成市下达指标。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拱墅坚持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举措,开展“项目建设竞赛年”活动,在投资增幅、投资贡献、服务绩效等方面进行全面竞赛,银泰城实现开业,填补了杭州城北大型商业综合体的空白。
开展“招商引资提质年”活动,招商引资继续走在全市前列。土地招商成效显著,拱墅已成为浙商回归创业创新的热土。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成功申报全省首批“民间融资管理创新试点区”和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推进“电商换市”,在全国率先出台《文化创意产业园服务规范》地方标准,推动物业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第三产业占比达66%,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建设美丽拱墅
制定实施截污清水三年行动计划,在全市首推“河长制”,全面推进截污纳管、河道整治、生态修复等十项举措,全年新增日截污量2.5万吨。
开展“无燃煤区”建设,启动新一轮半山和北大桥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削减燃煤40万吨。
开展“城中村改造提速年”活动,实施“拆迁百日攻坚”、“拆违促拆迁”等专项行动,“三改一拆”三年任务一年完成。
开展“基础设施攻坚年”活动,按期完成地铁2号线管线施工的交地工作,建成德胜西落地拱墅段、秋石高架二期等主次干道。启动停车场(库)建设,静态交通组织得到优化。启动实施垂直绿化三年行动计划,建成紫荆公园等大型绿地。半山国家森林公园被授予“全国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成为全市首个双“国字号”森林公园。
——保障和改善民生
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荣获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区)称号。
成立杭州北部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建立大学生网上创业园,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实施庭院改善“再回头看”,惠及居民5400余户,全省规模最大的公租房项目田园公租房顺利启用。加强社保扩面提质,推出“绿色助医通道”等创新举措。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引进民营企业投资兴办养老机构。建成启用全省第一所国际化学校上海世界外国语小学,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验收。发展卫生计生事业,看中医到拱墅品牌进一步打响。
深化运河文化带建设,成立主城区首家非遗保护中心,组建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成功举办大运河文化节,文化精品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运河拱墅段接受了联合国专家实地考察,中国大运河申遗工作迈出了关键步伐。
——深化平安拱墅建设
拱墅创新社会治理,组建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在全市探索试点流动人口“双聚”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全力应对高温天气和“菲特”台风等各类自然灾害侵袭,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深入推进食品安全大整治、安全生产大排查、矛盾纠纷大调解等工作,举办首届法官授职典礼,再次被评为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全面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
成立区互联网信息管理与宣传办公室,网络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狠抓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87个社区完成党组织换届。积极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深化网络党建“一核心六平台”品牌,创新“民情服务区”等工作机制,青春党建、互联网党建、创意党建影响力不断扩大。首次成功举办浙江·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大会拱墅区分会场活动。推出十名“勤廉双优好公仆”,开展“统战文化月”活动,评选十佳“同心”人物,全区上下风正、心齐、气顺、劲足。
展望2014:改革创新 全面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明年总体工作思路: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和省、市委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按照“拉高标杆、改革创新、突出特色、守住底线”的要求,坚持“求新、求变、求实”,强化大都市中心城区定位,全力打造产城融合发展先行区、服务业成长第一区、运河文化展示区、美丽杭州实践区,统筹推进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在更高起点上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明年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6%;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等指标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关键词:“产城融合发展先行区”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产城融合步伐。深化项目建设竞赛,深入推进“发展楼宇经济工作行动计划”,打造特色产业楼宇、税收“亿元楼宇”,确保天马总部大楼开工,万通中心、苏宁电器广场、北软自建产业用房竣工,万达广场开业,加快10%留用地项目开发。
以招商选资为抓手提高产城融合度。依托空间优势抓好土地出让“一次招商”,加快推进运河新城、长乐区块、北软总部经济区、桃源新区等地块招商。抓好商业地产项目“二次招商”,推动拱墅经济融入长三角经济圈。
以城市综合体建设为抓手加快“区域都市化”。加快推进十四大城市综合体开发建设。进一步优化运河新城整体规划,加快建设运河新城,主动参与杭州城北地区空间规划提升工作,推进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加快“城市现代化”。强化北部区域动态交通建设,重点建设主次干道,加快打通断头路;优化南部区域静态交通组织,抓好重点区域停车场(库)建设。全面启动智慧城市实施方案,以杭州运河国家广告产业园建设“智慧园区”为重点,构建便捷高效的信息感知、信息共享、应用服务体系,重点推进智慧交通、智慧设施、智慧环境等重点领域建设。
以城中村改造为抓手加快“城郊城市化”。坚持成片开发,努力实现“拆一片、建一片、成一片”。积极破解征地拆迁难题,创新办法推进拆迁工作,做到依法拆迁、阳光拆迁、和谐拆迁。要以对在外过渡拆迁户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快回迁安置,完善小区配套,让拆迁户早日乔迁新居。
关键词:“服务业成长第一区”
到“十二五”末,拱墅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到2020年,基本建成商业楼宇达1000万平方米的运河商圈,成为杭州经济重要的增长极。
发展重点产业,推进服务业比重提高。着力在培育现代金融、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重点产业上下功夫,加快形成一批现代服务产业集聚区。深化省级民间融资管理创新试点,激发民间金融活力。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产业,争创省级电子商务特色园区。提高文化创意园区服务规范等级,推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协调发展、持续发展。做精做强都市工业,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培育“名企名品名家”,推进服务业水平提升。营造“建名企”的环境,启动“产业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坚持“出名品”的理念,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力争打造一批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夯实“育名家”的土壤,着力增强本土企业家的影响力,培育一批新生代企业家。
关键词:“运河文化展示区”
2014年是运河申遗年,运河申遗举世瞩目。拱墅要全力做好运河申遗工作,利用好运河成功申遗的成果,打造“运河文化看拱墅”品牌。
繁荣运河两岸群众文化生活。精心筹划大运河文化节,充分展示运河人文风采。推进文化“百千”工程,开展文体惠民“五送五进”活动,做精“一街一品”文化特色,深入开展半山金秋文化节等民俗节庆活动,拓展“民星大舞台”等载体。加强学习型城区建设。
大力发展运河旅游。深入打造拱宸运河旅游线,举办运河民俗文化旅游体验周,全力助推大运河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着力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
加强运河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实施运河石祥路以北段两岸文化景观提升工程,加快实施文化景观项目,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老字号示范园区”,培育一批“前店后厂”式的非遗展示平台。加快区图书馆、区文化馆新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努力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关键词:“美丽杭州实践区”
狠抓“五水共治”。把治水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五水共治、治污先行”的思路,加快实施截污清水三年行动计划,实现石祥路以南河道排污“全灭口”,新增日截污量2.5万吨。建立全区排水管网和河道电子地图数据信息库,实现“河长制”多层次、全覆盖。加快实施低洼积水治理工程,协调推进保供水、抓节水工作。
加快推进生态区建设。探索建立环境综合治理机制,实施美丽拱墅建设细胞工程。推动“三改一拆”向纵深发展,建立健全有违必拆的长效机制,开展“无违建社区”创建。加大治气力度,深入实施半山北大桥地区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无燃煤区”建设,统筹抓好工地扬尘、企业废气、渣土运输等整治,降低燃煤使用量、废气排放量和区域降尘量。加强绿化建设,积极推动平面绿化向立体绿化转变。全力打造智慧城管、贴心城管。
织好保障民生安全网。统筹做好就业创业工作,扎实推进大学生创业创新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创建“无欠薪城区”。推进“助贫扶困暖心工程”,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养老助残、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推进教师梯级培养,深入打造社区中医药服务品牌,加快推进新城新区学校和医疗机构建设。积极适应国家人口计生政策新变化。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围绕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目标,打造“零距离服务工程”社区品牌,深化街道组团式协作、社区南北结对。深化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和独立董事制度。建立拱墅区社会组织发展基金。深化流动人口“双聚”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试点。深入推进平安拱墅建设,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扎实推进法治拱墅建设,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本站编辑 唐佩摘编)